戴斌:文化引领夜间经济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1-19 12:37

夜间经济不仅要满足城乡居民吃喝玩乐的基本需求,更要以文化引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是夜间经济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夜间经济的全部,“文化+”“旅游×”是放大夜间经济效应的必由之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欢迎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夜间节事、夜游街区和夜间经济集聚区。无锡运河夜游、杭州奇妙夜、温州的塘河夜画、郑州的建业电影小镇、安庆的新天仙配等项目已经具有了全国知名度,有的还上了网络热搜。在刚过去的国庆节、中秋节八天长假中,各大景区、主题公园和公共场所的群众文艺表演,特别是艺术引领、科技支撑的旅游演艺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除了公益性的武汉《夜上黄鹤楼》,还有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南京旅游集团的《南京喜事》等沉浸式/行浸式夜间商演项目也广受游客追捧,数百元的客单价,多次加演还一票难求。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南京喜事”,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延展了游客的体验时空。北京延庆的世园草莓音乐节平均票价300-400元,每天吸引00后的年轻人远道而来,也为流行文化的产业化运营和私域流量变现找到了新的消费场景。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发展夜间经济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游客满意度。缺乏文化支撑的项目,没有居民感知和游客满意的服务,都是不可持续的。

发展夜间经济要营造市民和游客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更要以艺术引领的时尚品味和文化氛围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夜间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重大活动期间的大场面,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培育几个“网红”打卡地,而是持之以恒地营造城乡居民流连忘返的高品质生活场景。须知,IP可能是“网红”,但“网红”不一定是IP,到处都是大型灯光秀、无人机组字拼图、不倒翁小姐姐,时间长了,审美就疲劳了。到处都是夜市、小吃、卡拉OK、相声、脱口秀,模仿借鉴多了,人们也就没有消费欲望了。在夜间经济这件事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后,文化氛围和商业环境是竞争力的关键。希望有一天,游客到访我们的城市,能有芭蕾舞之于莫斯科、弗拉门戈舞之于马德里、歌剧之于罗马、美术馆之于奥斯陆的认知,传统剧目、文艺创作、美术展陈、学术讲座都能够成为城市的文化坐标,并在夜晚降临时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参与。在不远的将来,年轻人可以去喧闹的夜场尽情挥洒青春,旅游者可以去看大场面的演艺秀,商务人士可以在洁净优雅的餐厅吃一顿仪式感十足的晚餐,更多人可以静静地徜徉在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中心,可以三三两两去茶馆听听评弹、去看看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阿妹》,这样一个传承创新、包容共享,不着痕迹地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才是夜间经济的应有底色。在夜间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我们不能只盯着传统文化资源,还有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中国梦,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夜间经济新动能。

可以识别的既有需求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加以满足,而着眼于消费升级的夜间经济项目,只能是资本助力下科技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发表讲话,“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从世界旅游发展历程来看,工业革命之后的蒸汽机和轨道交通的普及,直接催生了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战以后民用航空、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旅游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高速铁路、5G、移动互联网、智能通讯、机器翻译、支付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智慧旅游的时代,“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取代传统的山水人文资源,而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全新动能。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为科技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场景,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业动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更新的北斗上天、蛟龙下海,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更多更新的文化公园和运河旅游,以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历史上看,欧洲的城市夜间生活也是遵循技术、商业和制度理性而发展的。中世纪的巴黎,夜间犯罪率居高不下。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政府鼓励普通的商人雇佣底层贫民为“提灯人”。夜幕降临,提灯人便身披黑色斗篷,手提一盏内置巨型蜡烛的大灯,走在沙龙散场归家的贵族前面,既是陪伴,也是保护。夜晚的照明能够大大降低一个城市的犯罪率,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当这个观点成为普遍共识后,巴黎于1667年在912条主要街道上安装了2736盏路灯。煤油取代蜡烛后,定期擦拭、保养和维护路灯的职业点灯人出现了。市民夜晚上街散步、购物、娱乐等商业活动随之增长,欧洲的夜生活开始了。今天,主客共享的美好夜晚,已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夜间旅游的概念导入和夜间经济的外延拓展,成功引导了相当数量的社会投资和市场主体进入旅游领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业科技、名家汇、豪尔赛等城市照明企业开始从面向G端的工程公司,战略转型面向B端和C端的文化企业和旅游集团。美团、阿里、京东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以及华为、大疆、科大讯飞等高科技公司,都在广泛介入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横店影视城发展夜间旅游演艺等项目,游客增加了数百万,旅游住宿业客房出租率从20%增加到80%。宋城、华侨城、华强方特、海昌海洋等大型主题公园,以及洛宝贝亲子乐园、爱摩星球动物乐园、默林娱乐旗下的乐高乐园和杜莎夫人等室内娱乐品牌的夜间项目,已经形成了品牌,成为各地争抢的对象。

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党委和政府的高位推动,更需要重视社会投资,培育市场主体和精品项目。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学术团队近期考察了郑州的两个项目,一是新密市的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另一个是中牟县的建业电影小镇,印象很深刻。银基的管理团队多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很好的国际视野,野生动物园、冰雪世界、室外温泉等项目开业即取得了商业成功,对新投资项目的文化梳理更能考验一家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建业电影小镇的操盘手闵闵同志是诗人企业家,她的编剧创造性地把电影元素融入小镇的每个空间,把观众、游客和演员融为一体,把“沉浸式”演出转为“行浸式”体验。当然,也看了一些不那么成功,或者看上去似乎有人气却不可能持续的项目。从各地企业投资动向和夜间旅游项目来看,我们需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冲动式发展,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夜间经济项目,政府买单,好看不好吃呢。二是观望式等待,总想回到“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老路子上去。当然,夜间旅游和夜间经济的市场主体不仅是演艺公司,还包括但不限于酒店、民宿、度假区、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接待设施,旅行社、OTA、社群俱乐部等旅行服务商,以及文博场馆和文化创意公司,以及城市安保、保洁、公交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这些城市“点灯者”和“提灯人”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也可以向私营部门开放。从北京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的管理经验来看,民营企业介入公共文化运营是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也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

发展夜间经济是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为导向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理论创新,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更需要广泛而多元的社会实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的丰裕,“白天忙生活,夜晚享生活”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现实追求。消费夜化度和便利度的提升,进一步推高了市民和游客夜间出行的意愿。发展夜间经济,需要文化和旅游、经济和管理各条战线形成理念共识,更需要国家、地方、城市、乡村各条战线和各个部门的相向而行。面向未来的城市旅游要规划空间,也要谋划时间;要激活存量资源,也要创造性地满足未来需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今年8月在温州召开全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 哈尔滨将位于市中心的原市委办公区改造成高品质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这些都是行之有效,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从各地发展经验来看,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部门的联动,文化、旅游与工商业的融合,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从中央层面看,夜间经济尚没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系中得到高位确认和政策配套,文明城市创建标准还没有将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纳入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夜间消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地实施,还需要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学术研究和思想战线看,公共决策、私营部门和专业机构还没有从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出发,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系统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夜间经济的发展理论和话语体系。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城乡居民有组织的远程出行,但是人民对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天也没有停止。从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假日市场数据来看,旅游的近程化和休闲化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更愿意发现身边的美丽风景,体验日常的岁月静好。面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旅游发展新形势和广大游客新需求,如何让游客和观众在时间上错峰、空间上减量,白天有得看,夜晚有得玩,进而有效提升夜间生活的品质体验,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战线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从长期来看,夜间经济还要努力践行拉动消费,促进投资,培育城市文化新地标的战略使命。无论是现实课题,还是战略使命,都需要提灯人、点灯人,还有那些守护夜晚的人们共同努力。

发展夜间经济要着眼于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旅游强国进程构建坚实的文化支撑体系。融合不是单向度的,不只是文物展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馆、艺术表演等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这么简单,更不是把几个游客带进文化空间这么表象。融合是双向的,旅游业要把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贯彻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培育、游客教育与文明旅游、旅游市场监管、双多边旅游合作事务等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中去,不断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夜间旅游市场的研究,当然要聚焦年轻人,他们是夜间经济最有活力的基础动能,但是也要关注中老年人群体。即将到来的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老人家一天到晚守着电视机,时间长了,不是事儿。即将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必然包括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得有高质量的内容创造,满足并引领城市和农村居民对夜间休闲生活的新期待。为此,我们要用好科技、文化、资本等新动能,延伸文化产业链,完善旅游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旅游、休闲、科技、工程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投入到夜间旅游工作中来,扎实培育生活场景和消费业态。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创造新理论、肩负新使命、探索新实践,把夜间经济推向文化繁荣、科技进步、主客共享的新境界。(作者: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

【中国夜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夜游网"并附带本文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侵权必究;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不代表"中国夜游网"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

相关推荐
城市夜间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动能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通过积极发展夜间经济,探索多样化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融合新兴文化业态以实现重塑城市文化烟火气与消费新场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遴选夜间旅游创新案例有助于为其他城市夜经济发展提供优秀榜样与可借鉴经验,为各地特的夜间旅游的发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
光影驰行,点亮城市。当下,投影技术在文旅市场应用广泛,不仅能够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标识,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通过创新性文娱体验开辟旅游业态新蓝海,带动旅游收入增长,成为打造城市名片的新利器。大型演艺活动作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尤其是在城市赛事的举办、剧目的筹划中,通过融入数字光影形成身临其境般的高沉浸感视觉场域,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城市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属地...
在花卉海洋中徜徉,观百花绽放,品馨香氤氲,与深夜精灵来一次亲密互动;于绿野丛林间穿梭,听虫吟鸟鸣,看光影舞动,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旖丽壮美。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深林觅境”梦幻光影夜拉开帷幕。数十台NEC投影机点亮世界花卉大观园,将其化作流光溢彩的奇幻森林,丰茂植物与绚烂光影相得益彰,自然景观与投影科技完美交融,共同创造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伴随着蛙声阵阵、虫鸣声声穿过光影...
重磅!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由NEC显示产品联手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Z-BOX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成功入选,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项目。  强强联手,打造智慧文旅创新杰作  为推动数字经济和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智慧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NEC投影机和广州新起典强强联手打造Z-BOX沉浸式互动体验新空间。NEC投...
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共24家,其中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荐的“Z-BOX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项目”成功入选,是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该项目是由全联旅游业商会文旅夜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运用自主自研核心的沉浸式数字技术倾力打造,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海乐荟广场。8月3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文化和旅游部日前...
标签模块(3)(1)(2)(1)(1)

标签模块(3)(1)(2)(1)(1)

副标题

特别关注
热点资讯
热门产品
精选专题
光影演艺
沉浸式夜游
元宇宙文旅
3D光影秀
数字体验馆
光影装置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1中国夜间经济报告
遇上元宇宙,文旅更好玩
沉浸式夜游是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光影艺术,开启“身临其境”夜游之旅
艺术与科技共振,开启多维度、多感官沉浸式体验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解道
观点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案例赏析
品牌企业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