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以烟火气为中心的夜间休闲转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1-19 12:47

夜游是夜生活和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划等号,夜生活的主体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讲的内循环,夜经济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自己吃自己。但是夜游不同,夜游有很多外来元素,外来元素就意味着夜游模式从根本上的变化。

最近,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全国第一批城市休闲街区名单,120个,看了看,我大概去过100个。想了想,缺少三个字,烟火气。这样的导向,容易走到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上,只追求整齐、干净、漂亮,因为是休闲街区,所以还要建一堆复古的房子,聚一堆非遗传承人,之后全国模仿,大把花钱,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多年以来,凡是时髦的东西我都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之下,赶时髦未必有好结果,不赶时髦又怕错过机遇。

01

休闲生活

休闲生活,首先是休闲,自由自在,其次是生活,随随便便。休闲,有日有夜,在城在乡,但是都需要烟火气。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休闲区,休闲区第一是烟火气,如果一个休闲区没有烟火气,那么高大上,不搞也罢。很多商业步行街起不来是因为什么?就是太高大上了。1995年,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国家标准,城市中央休闲区建设与管理标准,其中一个条件是路宽不能超过六米,为什么?逛街,在这边走,看那个店不错,两步路就过去了,可是路宽要达到30米,就没戏.所以古人说,路宽不成市,就是路太宽了,市场就起不来了,第二句话叫店多成市,小店很多,这个市场就形成了,这就叫烟火气。第二是市井气,没有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市民的气氛,这个地方就没有味道,所以一定是人来人往,百姓消费,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玩出什么花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下一步真正的城市休闲街区的发展,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都是高大上的项目,可以衣冠楚楚,但不休闲。而民间歌舞场所、地方戏曲场所,包括小广场、小绿地、小餐饮、小商业、小购物、小娱乐,都应该是小的,这才能把休闲的感觉衬托出来,有一句诗“黑夜给了我夜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给了我们一个梦幻的场景,我们要用它来体验梦幻。休闲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场景,我们要通过休闲享受生活。这个题目范围太大,本文主要谈夜生活。

第一,场景的区分。大的场景的区分无非就是室内和户外。现在室内的这套东西我们正在学。有些东西已经做的不错了。比如说沉浸式的、体验式的、场景化的这套东西都做的不错了。户外的这套东西严重不足。我就感觉一个什么问题?到欧洲去,只要有小广场一定有人在表演。有的人把自己弄成一个雕塑,看半天。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突然发现他眼球动了一下,这是扮出来的。这时候你就觉得很好玩。包括一些表演,广场式的表演。中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广场艺术,历史上有,比如说北京的老天桥,上海的大世界,都是广场艺术,但是到现在为止,在中国广场艺术极少。

这两年有一些快闪,大体上类似于这种广场艺术,但是不规范、不持续,它不能变成城市持久的吸引。上海前两年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广场艺术,但是指定地点、指定人,这个人要考试。第一把发了106个牌子。有一个好玩的现象是什么?这106个牌子发下来,75%都是海归。就是我回来之后我有正式职业,但是我喜欢这个。所以我每天到一个固定的地点,比如说我在那儿玩杂技,大家看,我挣点小钱,他不指这个,他就把这个当作一种玩,你自己有一种玩的心态,客人也觉得这个事好玩,旁边看的人也觉得好玩。但是我几次到上海,有没有啊?让我去看看。大家说只是有了这个政策,实际上还没有这种现象。这个我觉得很遗憾。比如说我们讲西安有文化,你的文化在哪儿呢?文化就在博物馆里吗?你的文化就在演出场所吗?有没有街头的活动?我有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有一次我到科隆,在科隆大教堂的台阶上看到一个金发女郎,拉小提琴,正好夕阳西下,金发飘飘。我当时就像触电一样,傻在那儿了,听她拉琴。这一曲听完了,鼓鼓掌,她很礼貌的向大家点点头。我一看,小提琴盒摆在下面,这是卖艺。我就摸兜,能摸出来的零钱我都扔里面了。真是终身难忘。那种场景化的艺术感,活文化,一辈子忘不了。我可以忘掉科隆大教堂是什么样,但是这个场景我始终忘不了。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最缺乏的。中国一个最大的发明就是城管,城管保证了城市的清洁,保证了城市的卫生,保证了城市的秩序,但是摧毁了城市的文化,摧毁了城市的魅力,摧毁了城市的吸引力。这两者之间就没有一个折中的方式吗?我不知道。反正我对这个东西不赞成。

第二,内容的区分。夜生活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这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内容,我觉得我们要划一个底线。不能干什么,剩下的你可以放开干。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以来始终还是一个非法治的态度。从法治的角度来说,法无禁止即可行。禁止你干什么,违法了,那不行。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可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法无允许不可行。我们现在正好是相反的。文件允许做才能做,不允许做,什么都不能做。政府只要有文件什么都可以做。

所以严格的说,我们距离法治社会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区分实际上我们需要细化。我们不能简单的划杠杠,一说夜经济就是灯光亮化,一晚上造成灯光污染,然后就大把的投资,这个投资怎么收回来?我实在想不出来。所以我以为有些东西是不能倡导的,有些东西是必须允许的,有些东西是需要倡导的,这就需要我们把它细化。

第三,类别的划分。就现在来说,主要的场所有这么几类:第一类叫城市中央休闲区。我们制定了一个国家标准,一直在倡导这个事,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中央休闲区,就是城市的客厅,就是城市夜间消费的集中之地,比如说上海的新天地,包括田子坊,还有思南路这一带,上海有三个。北京的什刹海、锣鼓巷这些。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这都是城市中央休闲区的概念,包括太谷里、北京的三里屯。这种城市休闲区它就集中在城市的晚间消费,所以这些地方应该变成不夜城,其他地方没有必要那么亮,完全没有必要。这是资源的浪费,也是电力的浪费,它就造成一个满足了城市领导的虚荣心,看我这个城市晚上多亮。

但是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休闲街区。大城市应该有几家,中等城市有两家,县城都可以有一家,这样就把消费集中了。消费集中就形成了规模化,这种规模化使大家的成本都下降了,效益都提升了。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好的消费场景。所以我们对城市中央休闲区的要求,叫做小广场、小绿地、小文化、小餐饮、小商品,什么都小,但是构造一片大街区。这样的话,城市中央休闲区是一个夜生活的聚集之地,也是一个夜消费的核心地段。可是我们现在把这个城市弄的看着漂漂亮亮的,实际上人气起不来,商机把握不住。

第二类,度假区。度假区也是这样,度假区晚上干什么?晚上如果没有夜生活,这个度假区是不行的。全世界的滨海度假区都有一个现象,每天上午几乎没人,为什么?大家都在睡懒觉。到了下午,大裤衩、大背心,穿着拖鞋晃晃荡荡的出来了,这是下午。到了晚上达到顶峰,他可以闹一晚上,回去又睡觉了,这是我们度假区的一个消费现象。如果你见不到这种现象,这个地方就不是度假区,它是一个旅游区。所以我们好多地方就是违背规律。

第三类,商业街区。就现在来说,商业街区已经在急剧的退化。商业街区正在向城市中央休闲区转化。很简单,我们现在很多实体店它起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让大家去看一看,买东西到网上买,都在转化。这种转化,比如说有很多奥莱,这个奥莱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休闲化、多功能化,这就是我们商业街区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的商业步行街,如果不转型,看不到希望。比如说王府井步行街30米,永远热闹不起来。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尊重,那你就受市场规律的惩罚。再比如说这一条商业街多长合适?不能超过600米,超过600米,这条商业街就起不来。大家说王府井要延伸,量量王府井到底多长距离,再延伸,努出血,它业也起不来,就是这个道理。再比如说我们的商场,大商场一层都是卖化妆品的,为什么?化妆品的利润最高。所以要把最高的利润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到顶层都是打折商品,每天都有打折商品,所以有很多人到顶层。从顶层买了一大堆商品,一层一层下来,就是拉动消费,这都是规律性的。

第四,客群的区分。年轻人要扎店。晚上不扎店,觉得这一天白过。所以不但要扎店,有时候还要扎二场。在韩国每天必有二场,经常是这顿酒已经喝的糊里糊涂了,人家说还有二场,二场基本上就是横着出来。日本也是这样。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反正下了班要不出去喝个酒,回家老婆都看不起你,他觉得你没有人脉,你不行。这种风气,现在已经很普遍了,年轻人扎二场也扎的挺厉害。

有一次到上海,去衡山路酒吧一条街,我们走了四家,没有位子。结果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位子了,天挺冷,只有外面有位子。我说咱们坐这儿喝杯啤酒,喝完我回去。第二天我问年轻人,我说你们昨天喝几场?三场,一直喝到夜里四点回来。他们说不这样不过瘾,那怎么能叫逛酒吧街啊。所以他们那个酒吧业态极其丰富,风格多种多样,你就觉得上海现在不同了,城市的吸引力起来了。

这些区分,是夜文化的基础。夜生活现在已经普遍化了,尤其在都市,已经完全普遍化了。夜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看了一个数,吓我一跳,22万亿,而且预计再过三年要突破30万亿,这个数我不大信。30万的夜经济,就是夜消费,我实在不太理解。但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因为我们总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期。所以夜生活变成一种生活的必然,夜经济肯定体量比较大,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这杯羹我们怎么拿?

比如像北方,第一个问题,气候局限。一年能有多少户外?活动能有多少天?到冬天扎店扎到哪儿?那只能扎到室内去了。室内好多东西受局限,比如说室内烤串不行,可是不烤串这个酒怎么喝啊?很多东西都会受局限。

第二个是环境局限。不光是气候局限,也有环境局限。这种环境的局限,说句老实话,现在大家环保意识都强了,要求也确实比较高。但是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环境,问题是好环境能不能达到。说句老实话,在中国到了夏天,能在户外踏踏实实吃一顿饭是一种奢侈,到户外,看着环境挺好的,苍蝇蚊子一堆,咬的一塌糊涂,你这个饭怎么能踏实的吃?

02

休闲街区要素

城市休闲街区,涉及六个方面,夜生活,夜经济,夜文化,夜游,夜宴,夜演。前三个是宏观层面,后三个是产品层面。

1.夜生活

夜经济的基础在于夜生活,真正的需求也是夜生活。当然夜生活非常复杂,所以我们现在懵懵懂懂的谈这些事情,容易把它谈乱了。从中国的文化来说,我们的文化根底里就没有夜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是世世代代的生活状况,那时候到哪里去找夜生活?即使是在城市里,城市是管制的,不管什么朝代,晚上要宵禁,所以城市格局无论是长安还是北京,都是棋盘状的,有街有坊,坊就是把人关在里面不许出来,这种情况到哪里去找夜生活?到了唐代,看《长安十二时辰》都知道,那时候还有宵禁制度。可是到了宋朝,取消了宵禁,叫金吾不禁。在宋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的夜生活、夜经济,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我们读宋词,宋词里头有大把的篇幅描述的都是这个东西。包括“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这就是对夜生活的描述。最后到了明末,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因为明末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政治现象,皇上不理政,皇上不上朝。比如说万历皇帝当了47年,其中45年不上朝。按照《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说法,皇上用这种方式来抵制大臣,我罢工行不行。可是社会照常运转。由于统治的松驰,使市场经济得以发育。古人的夜生活品质比我们现在的品质高多了。我们现在哪有谁到哪儿,作诗一首,或者一帮人凑在一起,大家你一首我一首,哪儿见到这个场景?我们只有你一杯,我一杯而已。所以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提升我们夜生活、夜经济的品质,怎么提升我们的文化性,怎么增强我们的文化感,我们现在太没有文化了。

传统生活,在文化上也自然鄙视和排斥夜生活。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在北京当工人,记得很清楚,1973年的五一,我那天正好上一个中班,这个中班上下来,晚上10点骑着自行车回家。我当时还感慨了一句,劳动的北京没有夜生活。还觉得很荣耀,感慨了一句。实际上我们那时候是处在一个传统社会之中,到了工业化社会,组织程度高,作息整齐划一,城市化发展,大众晚间娱乐开始产生,也是组织化的。所以我们这代人都有这个感受,看电影工会发票,一人一张票。那个时候我当过工厂的工会主席,工会主席干什么?工会工会,吃喝拉撒睡,看看电影,收收会费,这就是工会主席的工作。这种高度的组织化,它很自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状况,50年代的时候还组织舞会。60年代舞会不能有了,那是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70年代,更没有了。

但是当代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职业的自由化、工作的专业化、生活的多样化、人员的流动化,必然催生夜生活,从而产生夜经济。实际上说到底,夜生活、夜经济和什么东西联系在一起?和市场经济连在一起。我们改革开放40年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的夜生活到今天为止还是低层次的,还是最直接的消费所构建的夜生活。所以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市场经济发育,夜生活就开始热闹,夜经济就开始繁荣。

可是我们看一看,英国形成的习惯是酒吧文化,所以晚上大家一定要到酒吧去喝点酒,构造一种社区生活。美国的百老汇,多少场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演几千场,这么持续下去,才构造了纽约西区的文化圣地。这些东西我们差得还远,这是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也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别问题,更是我们夜经济的基础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的夜生活还是初级的,但是的特点是火爆,所以中国人的休闲,吃吃喝喝是底线,不管是南边还是北边、东边还是西边,不管走到哪儿,晚上大排挡火爆,喝啤酒撸串火爆,哪儿都是这样,这是底线。高线是文化性的娱乐,我们现在先满足底线,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就研究了,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夜经济我们到底怎么发展?

夜生活是个大问题,严格的说我们生活的内容第一是工作,第二就是下了班以后,下了班以后不就是夜生活吗?第三是周末或者假期的假日生活,我们的生活无非就是这么三个状态,所以在这三个状态里,夜生活占了三分之一,这也不为过,确实不为过。

2. 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条路不对,就是城市的追求,城市的追求就是光彩夺目、城市辉煌,这是落后的心态,有点钱就土豪。看到各个城市的夜景,不得了,很漂亮,那就问一句话:花多少钱?有没有必要?谁来花这个钱?三十年以前就存在这些问题,当时上海外滩要搞夜景,就找商家,商家就说谁来花钱?政府说我来花,但是只花半年,半年之后你们要觉得不行,我们就不干了。不到半年,三个月,商家就说这个钱我们来花,为什么?因为外滩这条路上的灯光起来了,外滩火爆了,商家获益了,那时候还搞一个内光外溢,就是城市写字楼的灯光晚上灭了,在窗户上装一个小条灯,所以这栋楼看起来还是很亮的,实际上花不了几个钱。上海人还是高明,北京的王府井也谈了多年,让王府井亮起来、热起来,但是亮起来,始终没有热起来,是什么原因?和北方的气候是有关系的,这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现在看来,这条路走歪了,一个城市没有必要这么灯火辉煌,这么灯火辉煌的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造成了光污染,现在也有打这种官司的,由于外面的灯光太亮影响我们休息,就要打官司,这都是公众问题,问题是这些公众问题怎么解决?

到现在无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是个地方就亮起来,是个地方就得美起来,有必要吗?生活里真需要这些东西吗?但是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若干亮的地方,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城市中央休闲区,现在称城市休闲街区。城市中央休闲区要亮起来、热闹起来、消费起来,最后大家都凑过来了,这是一个城市的“客厅”,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处处都亮、处处都得花大成本来做这种事情,我也不知道现在中国人钱怎么多到这种程度了,下一步这个风一定要刹住,不可能不刹住,因为经济越来越困难,地方的财政也越来越困难,甚至电都紧张了。所以我们不能只追求光线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追求文化的内涵。这样的话,夜经济作为一个体系化的经济,就不只是一个灯光问题。有人说,白天靠日光,晚上靠灯光,这句话说得挺巧妙,但我不怎么赞同,白天靠阳光,晚上也要靠光,但是光是多种来源的,没必要只是灯光。当然,我们有一些做灯光的企业他希望这个赛道越宽越好、这个领域越大越大,这是不可能的,凡事都有止境,动不动就想一个无止境的事,那最终可能就把自己忽悠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开展了一场城市夜景的竞赛,这种竞赛不是好势头,实际上是一种对城市的破坏,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贬低。可是现在看到的场景多数都是这样的场景。只要是大干快上产生的后果,这个后果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但是事实上,在现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之下,最后没有人承担责任。所以对这套东西我是不赞成的。研究夜经济,核心在于链条,一是供应链完整,二是服务链达标,三是最终形成的消费链,是不是让大家过瘾了?这是根本。夜生活的本质就是休闲生活、快乐享受,白天上班非常紧张,来回奔波,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就想放松,这个时候如果总是刺激我消费,那对不起我不消费了。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不同的追求,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不同的要求,也有自己的底线,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的东西凑在一块怎么能行?那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很自然,夜经济的人群,必须分层化,分层之后还要细分化,有各种各样的区分,年龄的区分、等级的区分、场景的区分、内容的区分。年轻人和中年人是玩不到一起的,比如说80后和90后就玩不到一起,90后和00后也玩不到一起。现在的代际的差别很小,五年就是一代。所以很自然,年龄的区分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不同的年龄寻求不同的夜生活。等级的区分也是这样,高雅有高雅的,大众有大众的。企业抓住一个点就够了。中国的特点就是市场是海量的,任何一个小的百分点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不要想对应所有的市场,所以很自然,由夜生活产生了夜经济,甚至我都觉得夜经济可以适度的淡化,消费者一说,夜经济又在想办法你们怎么盘剥我,天生就会有抵触。

第一,视角的变化。因为我们要研究夜生活、夜经济,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从传统乡村的视角来说是反对的,但是今天的乡村也不同了。所以我总感觉民宿的发展,乡村经济的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一个问题,晚上干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没有吸引力。当然,大家说晚上让大家看星星,是可以,能天天晚上看星星吗?晚上看萤火虫,每个地方都有萤火虫吗?那绝不可能,这只是一部分亮点而已。但是我们现在乡村,所以现在比较普遍的情况,晚上来一台篝火晚会,这台篝火晚会一搞,闹来闹去,这一晚上就过去了。

第二,城市的视角。现在大家认为夜生活已经比较正常了。老一代人,比如说我们父母这一代,从来都是“晚上早回来”。从来都问这句话“怎么又出去了”?反正我年轻的时候,我妈妈老跟我说这句话,我不可能在家里待住,我待不住。要不然我就约人到家里来,你又觉得闹。

这个社会的阻碍基本上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对夜生活、夜经济的这一套,政府的管制、政府的服务大大落后。这个落后恐怕不是一般的落后。比如说我们很多地方搞营地,搞营地有一条,要篝火。不行,污染环境。营地不让烧篝火,这个营地还有什么吸引力?要不然我搞一台乡村音乐会,对不起,不能搞。大家本来就是晚上想出来热闹,但是热闹的事都不让干,那我这个事还怎么发展?这是一个方面,从管制的角度。另外一个方面就不是管制问题了,就是服务问题了。比如说我玩到夜里两点出来,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交通工具我怎么办?这就是配套的一个东西。所以在这些里面,不同的视角实际上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行为,这是必然的。

第三,最终是市场经济视角。市场是挡不住的。李克强总理提了多次,就是我们的城管到底把握一个什么度?城市不能摆摊,城市这个事不能干,那个事也不能干,总之一条什么都别干,这样的城市好吗?这样的城市基本上是死的。有很多城市它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摊贩。比如说到中东,阿拉伯人经商能力很强。所以到处都是摊贩,有的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无数的摊贩组成了街巷。说句老实话,街巷走着有点害怕,不知道哪儿就拐了,没有人引路就找不着路。可是很多吸引力恰恰在这儿。我们现在,比如说在新疆的喀什,老城还有这种感觉,其他地方基本上找不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城市最有魅力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毁灭了,可是这些东西恰恰是违背市场经济的。

所以很简单,要想真正把夜生活、夜经济发展起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放。第二,要服务。只要服务到位了,用不着你那么严格的管制。北京是管制最严格的。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一次北京开会讨论这些问题,有人提出说我们要学习泰国,泰国有水上市场,泰国有夜市。我说不用学,北京就有。但是领导都不知道这个事。比如说北京有一个大柳树,每个礼拜二形成一个市场,大家都去。一般的时候5万人,最多的时候10万人,这完全是自发性的。后来就说,这个消息大家不要传播,一传播这个市场就没了。那就问,这些东西到底怎么弄?

3. 夜文化

休闲街区,特色在于文化,文化在于感受。白天可以作为游览区,晚上是文化,是深度体验。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没有穷尽,夜文化是一篇大文章。

日光经济,日出、观光、运动、活动,也有夜光经济,夜游、夜景、夜宴、夜演、夜享、夜乐。现在基本上局限在夜游和夜宴,夜景大家看一看,夜演不多。可是好的夜演很抓人。我不认为我们都搞大节目,大节目实际上有一个主体,更多的是一种随机的。在新天地,就坐在那儿,过个十几分钟,几个人吹吹打打就过去了。过一个小时,一辆花车就过来了,就用这种小演艺在调节整个夜间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大概大干快上习惯了,所以动不动就想搞大节目,这个我不完全赞成。这就需要延长全年的经营时间,塑造新形象,五彩缤纷大街区,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形成四季产品,形成四时产品。晚上追求的一定是乐。所以如果晚上达不到乐,晚上出去干什么。需要把握好吃喝玩乐的关系。吃喝有余,玩乐不足。确实是这个问题。西安要做一个演艺之都,这个我很赞成。但是不光要有这些大的,还要研究小的。不光有这些集中的,还要研究分散的。应该有一种体验,就是从观光到沉浸。所以这个沉浸是消费场景、消费过程、消费文化,是一个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沉浸。神游追求深入,身游追求身融。这就需要我们在各个层面都研究这种深度的建设、深度的开发,包括很多场景的深度的规划,要研究这一系列的东西。

说起来四句话:时时是舞台,处处是场景,人人是演员,个个是观众。如果能够达到,这就算真正达到成功了。这样的场景在迪斯尼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邮轮上我们可以感受到。

4. 夜游

夜游是夜生活和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划等号,夜生活的主体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讲的内循环,夜经济提供服务的主体也是本地人,就是我们自己吃自己。但是夜游不同,夜游有很多外来元素,外来元素就意味着夜游模式从根本上的变化。

城市夜游、景区夜游、古镇夜游、灯会夜游,挺好,好在把这个事情开始细化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但是夜游也不光是外地的人来游,本地人也来游,比如说黄浦江夜游、珠江夜游等等,这种夜游就做得很成功,比较精彩的还是黄埔将夜游,上了船,一边看,一边吃吃喝喝,有很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乐伴奏,这样的夜游下来,确实是一种享受,这时候就要求岸上的灯光,这种灯光就是必要的,比如说北京也搞过夜游,搞过景区的夜游,搞了几次都搞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船要低,但站在船上什么都看不见,这样的夜游有意义吗?

5. 夜宴

餐饮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休闲生活的重心。高档宴席,中档餐馆,私房菜,大排档,各种各样,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小吃一条街。台湾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此,几十年培育出来,味道一流,生意兴隆。李白有一篇《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名篇。这个名篇首先是春夜,第二是宴,第三是桃李园。这是唐人的一种夜生活。

在上海,我就发现上海人现在请客变成一个新的时尚,就是到江边。黄浦江边所有的建筑都清理出来了,而且都是高档餐馆。第一卖的是江景。第二卖的是环境,第三卖的是服务。第四,菜不怎么样。我吃了三顿,只有一顿我觉得这个菜还可以。剩下两顿,我想你们卖什么呢?可是大家认为到这儿来请个客才够档次。这就是一种等级的区分。

后来我就说,找一个苍蝇馆子,找个大排挡行不行?说我们上海没有大排挡。你想在路边坐个要板凳吃一餐饭,上海没有。上海只有小馆。当然上海的小馆不是苍蝇馆子,不脏,很讲究,很规范。可是我就觉得不接地气。反正我到哪个城市我都希望能找一个大排挡吃餐饭。最好就是餐饮一条街,乱七八糟的,闹哄哄,但是味道特别好。你吃完这么一餐饭,你才觉得你了解了这个城市,接了这个城市的地气。但是我们现在这套管制方式,实际上让我们城市的魅力下降了很多。在成都,就是一种汇聚,宽窄巷子什么都有,太古里完全时尚,西村大院不土不洋,都接地气,都安逸。

6.夜演

在演艺方面需要突破。突破点应该说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了。第一,基础具备了。第二,没有争议。第三,形成合力。第四,创造融合典范。第五,国际化。第六,增强了文化自信。从国际方式来说有很多种融合,这个大家都熟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

在夜演方面,应该说投资商浑浑噩噩,文化人创造融入,消费提升文化追求,群体巨大,新一代产生了,现在性价比也合适。但是也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百花齐放很好,争豪竞奢则这不是好引导。只要砸钱,什么都弄一流的,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我们现在投资过量,价格偏高,金玉其外,内涵不足,成本较高,难以维系,最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问题,有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慢慢调整就行了。但是我相信一点,只要能对应市场就是好东西。

总体来说,演艺的民间性需要大力推行,室内演出的传承性尚待锤炼,实景演艺的震撼性继续发扬,日常演出的亲和性吸引大众,晚宴秀的普遍是锦上添花。所以说到底,没有文化最终什么也没有。资本加上电影手段只是初步,文化是需要积累的,娱乐是需要轻松的,演艺是需要市场的,客人是需要历练的。这都有待于市场的培育过程。我也希望发展继续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势头。但是我不赞成大力发展,也不赞成大干快上,也不赞成动不动就和世界上谁谁来比。

03

稳步推进

第一,适度管制,这个适度管制就是我们总是把脏乱差混在一块,实际上脏不能容忍,差不能接受,乱必须接受,没有乱就是没有人气、没有乱就没有烟火,我们动不动什么都管制到位了,这个地也没戏了,还谈什么夜经济?所以只能适度管制了。

第二,放开市场,各类市场我们都需要放开,尤其是需要放开小商品市场,比如说北京的前门大街,投资几十上百亿修建出来了,始终火爆,有一次我去,他们问,你怎么看?我说很简单,就是一条,允许摆摊,只要允许摆摊前门大街一定火爆,那怎么能摆摊?我说不能摆摊那就亮着吧,所以这就是一个放开市场。我希望,允许摆摊,允许大排档,允许街头演艺,允许广场艺术,最终是发扬市场活力。

第三,挖掘资源,很重要的是挖掘在地资源,尤其是挖掘文化资源,外来的东西可不可以借助?更多的是借助手段和表现形式,资源自己的是根本,有了在地资源才能有自己真正的竞争力。

第四,创造文化,文化不仅是挖掘的,更重要的是是创造的,这些年感受到了很多文化的创造,但是感受更多的是手段的变化、工具的变化,我希望我们能够为一个地方把文化的根基挖掘出来,在这个根上面再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积小为大,所以这里不要追求大,大建筑、大场景、大场所、大绿地,都不行,但是小的东西构造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大街区,若干小东西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吸引物。

第六,分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就是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所以这个时候,分工体系的建设是各个方面都需要研究的。

第七,特色吸引。主要落在我们夜游的各种项目上,这就是需要特色吸引,反正各有各的招,挖掘透了一定能做出自己标志性的东西,比如说打树花挺好,也是夜游的亮点项目,现在全国大概有一百多个地方都开始打树花?是你的传统吗?那就问你这里好东西到底是什么?

第八,供求平衡。我们说中国的夜生活、夜经济需要健康发展,健康发展根本是什么?是供求平衡。可是我看短期内就会形成一个供过于求的场面,那就问谁来买单?就像击鼓传花一样,谁最后谁买单,谁倒霉。最终要保持市场的秩序,尤其是供求平衡的市场秩序,使刚刚产生的夜经济不至于中途夭折。

希望大家不要当牺牲者,可以当先行者,不要当先驱者。所以用不着忽悠,往往我们喜欢忽悠别人,但是忽悠来忽悠去,最后把自己忽悠了,那不是我希望看到的前景。总体来说,无论是夜生活还是夜经济,还是我们的夜文化、夜旅游,都是要把时间花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才是有质量的生活。就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希望看到的是健康发展,是中国的夜晚越来越美,是中国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这样来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作者: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

【中国夜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夜游网"并附带本文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侵权必究;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不代表"中国夜游网"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

相关推荐
光影驰行,点亮城市。当下,投影技术在文旅市场应用广泛,不仅能够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标识,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还通过创新性文娱体验开辟旅游业态新蓝海,带动旅游收入增长,成为打造城市名片的新利器。大型演艺活动作为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尤其是在城市赛事的举办、剧目的筹划中,通过融入数字光影形成身临其境般的高沉浸感视觉场域,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城市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属地...
在花卉海洋中徜徉,观百花绽放,品馨香氤氲,与深夜精灵来一次亲密互动;于绿野丛林间穿梭,听虫吟鸟鸣,看光影舞动,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旖丽壮美。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深林觅境”梦幻光影夜拉开帷幕。数十台NEC投影机点亮世界花卉大观园,将其化作流光溢彩的奇幻森林,丰茂植物与绚烂光影相得益彰,自然景观与投影科技完美交融,共同创造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伴随着蛙声阵阵、虫鸣声声穿过光影...
重磅!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由NEC显示产品联手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Z-BOX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成功入选,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项目。  强强联手,打造智慧文旅创新杰作  为推动数字经济和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智慧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NEC投影机和广州新起典强强联手打造Z-BOX沉浸式互动体验新空间。NEC投...
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共24家,其中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荐的“Z-BOX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项目”成功入选,是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该项目是由全联旅游业商会文旅夜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运用自主自研核心的沉浸式数字技术倾力打造,项目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海乐荟广场。8月3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文化和旅游部日前...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探秘苍穹的巨大飞跃;2021年12月25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顺利发射,开启了天文学突破发展的崭新纪元。一如于浩瀚星河中奔赴热爱,NEC工程投影机深耕不辍,以韦伯系列为名,推出全新高端旗舰液晶激光工程投影机,探索视觉表现新边界。 NEC韦伯系列高端旗舰液晶激光工程投影机重磅上市观星揽月,遨游精彩视界作为NEC工程投影机产品线完善布局的扛...
标签模块(3)(1)(2)(1)(1)

标签模块(3)(1)(2)(1)(1)

副标题

特别关注
热点资讯
热门产品
精选专题
光影演艺
沉浸式夜游
元宇宙文旅
3D光影秀
数字体验馆
光影装置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1中国夜间经济报告
遇上元宇宙,文旅更好玩
沉浸式夜游是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光影艺术,开启“身临其境”夜游之旅
艺术与科技共振,开启多维度、多感官沉浸式体验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解道
观点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案例赏析
品牌企业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