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观察    论道        业界    项目        光影演艺         浸夜游         灯光秀         数字展陈         互动装置         数字设备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2-12 16:37来源:封面新闻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发布,自2019年起已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连续发布三年,得到经济日报、学习强国等四十余家权威媒体的报道,获得行业主管部门、业内重点企业和相关智库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1)》于2021年第四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代表课题组对报告进行了解读。报告继续跟踪产业变革、探索文化科技力量,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从政策、产业、技术、消费等角度分析2021年度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变化,将主题聚焦到文化数字化战略上;其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深入探索文化数字化的边界范围与演进过程;第三,从全产业链角度解析文化数字化的经济意义和时代价值;第四,从典型业态和复合场景两方面入手总结文化数字化当前的新热点、新动向;最后,在前文基础上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并解读报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疫情常态化推进,数字经济进程提速,大量的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在此形势下,我国对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为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交叉领域的文化科技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课题组依据近两年对中国文化科技领域的观测、调研和思考,试图对2021年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进行解读。

一、文化科技融合进入新阶段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日渐完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深度影响和重构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文化产业当前处于由“量”到“质”跃升的关键期,产业变革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和多区域迭代更新的发展特征。政策规划、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三种力量合力推动我国文化科技融合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文化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四个新的特征:

(一)文化数字化成为文化强国和数字经济的交叉领域

文化数字化作为文化强国与数字经济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二者的融合将会改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力;将会重塑文化产业链条和商业模式,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会以发达形态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形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科技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溢出辐射

过去,文化科技融合以“科技进文化”为主,主要表现为新科技在文化领域集成应用,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新业态萌生发展。最近两年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文化以科技为载体逐渐融入实体经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元宇宙”从概念走向现实

一是概念成型,“元宇宙”是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场景、乃至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也是数字文化产业有始以来集大成的生态系统。二是产业加速,头部企业纷纷布局。Roblox、Facebook、Epic games、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纷纷加速完善元宇宙生态。三是双侧推动,助力快速发展。需求侧方面,疫情影响推动虚拟世界发展;技术侧方面,5G、云计算、拓展现实、数字孪生等元宇宙底层技术助力元宇宙布局。四是资本追逐,成为投资热点。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沙盒游戏公司Roblox上市首日股价上涨54.4%,市值超过400亿。中青宝、汤姆猫等元宇宙概念股全线爆发。

(四)文化科技成为消费再升级的主动力

一方面文化助力消费跃迁,文化为消费注入美学创意、设计创新等,助力消费需求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跃迁。另一方面,科技助力文化植入,全新消费群体、消费偏好、场景偏好要求数字技术作为催化剂,将文化元素导入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品质。

二、文化数字化的边界与演进

文化数字化生态体系包含要素层、核心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要素层是标准化、可流通、可交易的文化数据,构成文化数字化的生产资料;核心层是文化数字化技术全程贯穿的文化产业链、版权价值链、科技创新链三链融合体系,构成文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应用层是文化数字化成果广泛应用的智能化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构成文化数字化的应用场景。由此推出文化数字化生态体系是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智能化“三化融合”的生态系统。

(一)文化数据资产化: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

文化数据资产化指的是零散分布的各种文化资源数据经数字化采集、标准化标注、解构与关联转化为可交易的文化资产,成为文化数字化的核心生产要素。文化数据资产化的主要特征是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

可溯源:遵照统一标准生成唯一的文化数据标识,基于AI 算法的深度合成技术和随机纹理嵌入等技术,在文化数据中嵌入唯一标识,通过文化数据标识提取与解析进行数据溯源。

可量化:依托海量数据样本和无形资产评估相关理论构建文化数据价值评估模型,经AI训练,循环修订模型指标,对文化数据价值进行精准评估。

可交易:经价值评估,明码标价的文化数据可在基于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驱动形成的透明通证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流通交易。

(二)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全业、全程、全息

文化产业数字化指的是数字化技术全程贯穿文化产业链、版权价值链、科技创新链各个环节,三链融合加速文化要素流通、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场景应用。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主要特征是全业、全程、全息 。

全业:数字技术既改变了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文博等传统文化业态产品形态、商业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又推动了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新业态弯道超车、纵深发展。

全程:数字技术贯穿文化产业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全链条、全过程。在创意环节,数字化技术推动人机交互设计,使创意和设计门槛一再降低;在生产环节,AI自主创作和AI辅助生成,有效提升文创产品生产效率;在传播环节,个性推荐、智能分发技术推动文化内容精准传播;在体验环节,数字化技术推动数字交互娱乐、沉浸式展演繁荣发展。

全息:数字虚拟仿真等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突破各种介质、载体及时空界限,实现文化创意跨载体呈现、跨时空交互,从而无限拓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和新场景。

(三)文化空间智能化:空间再生、服务智慧、虚实结合

文化空间智能化指的是文化产业数字化成果广泛应用于老旧厂房、公共文化场馆、生活美学场景等实体空间智能创意提升以及多维虚拟空间搭建,不断拓展新应用场景。文化空间智能化的主要特征是空间再生、服务智慧、虚实结合。

空间再生:引入数字文化业态推动老旧厂房向文化创意空间活化,融入在地特色文化和数字科技打造智能便捷、时尚潮流的城市美学新空间和网红打卡地。

服务智慧: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智慧文博场馆及设施建设,发展“云”上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智能交互体验场景,改进公共服务场馆的运营管理流程。

虚实结合:运用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打造多维虚拟空间,运用AR、XR等新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新文化空间,实现跨时空交互。

三、文化数字化的时代价值

(一)突破文化产业鲍莫尔成本病困境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于1967年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一个部门是“进步部门”,另外一个部门是“停滞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文化行业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生产率低下,属于典型的“停滞部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重塑升级了文化产业链条,大大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周期,颠覆和重构了传统文化业态,并推动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行业生产效率,使得文化行业不再是“停滞部门”,颠覆了鲍莫尔成本病成立的基础。

(二)重组文化生产关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文化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重构了生产关系。一是文化生产由线性生产走向网状生产,由原来的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向基于消费者消费偏好进行多样化、定制化生产转变。二是由专业化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意和设计门槛一再降低,普通人也能广泛参与文化创作,推动由专业生产向社会化生产转变。三是文化生产全链条由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化大分工。伴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形成一个透明的服务网络,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进行大分工。文化产业链条上的不同生产主体以产品或服务为导向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主攻产业链条的某些模块,避免每个企业进行全产业链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三)重构生产流程

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使得很多传统行业的创作与生产得到大大简化,由单向性向并行性、由线性向矩阵式转变,重构了生产流程。一是游戏引擎、XR(拓展现实)等技术在电影拍摄、CG制作等领域的应用,重构了电影制作流程。随着游戏引擎的大力发展,“游戏引擎(算法)+拓展现实(高清大屏)”技术手段嵌入拍摄流程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时监控镜头的构图、运镜轨迹,各个环节的可视化为导演指导拍摄迅速提高效率和质量,重构了CG制作流程。二是融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发展重构了新闻采编发流程。通过融媒体,不少纸媒打通新闻策划、采集、编辑、播发整条内容生产链,进一步推动“中央厨房”式的采编与传播体系落地,完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的流程再造。

(四)畅通跨产业通道

数字内容IP是跨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文化数字化有利于加深文化赋能其他产业的链接基础,通过“一个平台、多业共享”,打通跨产业接口,充分发挥其外部效应。根据《2021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授权市场的IP品类分布中,数字内容IP占比50.2%,其中卡通动漫占比29.4%,电子游戏占比9.4%,影视综艺占比9.1%,网络文学占比2.3%,实现跨产业运营。

(五)匹配新消费特征

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人们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自在享受多层次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文化数字化通过扩大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契合人们的这一需求。当下品质消费阶段,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旺盛,更加追求有文化气质、有设计感、个性十足、智能便捷、情感共振的产品和服务。文化数字化作用于智慧设计、智能生产、精准传播、互动体验等领域,以提升文化内涵、简化使用流程、促进情感共鸣等,契合人们的这一需求。

四、文化数字化的当前发展

(一)主体持续壮大

1.形成三极凸显、东部带动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格局

迄今为止,科技部、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9年、2021年分四批共认定了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从区域分布看,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形成了三极凸显、东部带动的发展格局,北京、浙江、广东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的三极,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基地数量占比高达62.3%。从示范领域看,数字技术应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文化装备制造领域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从基地类型看,形成了国有为主导、民营为重要构成的基地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在数量与比例上占据多数,共27家,占比高达66%。

2.文化新业态企业引领作用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显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8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9%,占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5%。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3个细分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30%。

3.互联网文化上市企业占据近半壁江山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市企业类型分布中,互联网文化企业占比高达46.2%,其中网络游戏企业占比24.5%,文化娱乐企业占比16.1%,网络媒体企业占比5.6% 。

4.数字文娱成为独角兽企业竞争新赛道

《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251家,总估值10553.6亿美元,首次超万亿美元。其中,字节跳动、快手、网易云音乐等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数量19家,排名第二。数字文娱企业总估值2480.8亿美元,占比约23.5% 。

(二)业态复合升级

数字技术助力文艺展演创新突破

“历史+艺术+创意+科技”创新文化展演表达方式。一方面,数字技术革新传统展演的表现手法。文艺展演在5G、AR、XR等数字技术加持下突破传统形式,加强对视听效果的提升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展演商业模式创新。数字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推动文化演艺不仅仅通过传统的电视晚会形式进行制作,可以运用网综、网剧等新形式打造系列节目进行可持续传播,契合年轻受众的消费需求。例如,今年爆火“出圈”的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晚会连续剧”系列节目突破了传统晚会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创新交融,以“网剧”+“网综”的形式架构,以5G+AR的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让舞蹈与国宝梦幻联动,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成功在各个领域里破圈。

2.电子竞技从游戏竞技向智能硬件竞技拓展

游戏竞技和智能硬件竞技齐头并进。一是传统游戏竞技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子竞技行业市场规模实现1365.57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44.16%,用户规模为4.88亿人,较2019年增长4300万人。二是智能硬件竞技成为电竞新赛道。智能硬件竞技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应用场景。随着技术进步与电竞产业的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竞技成为重要的电竞项目。

3.文化科技加速影视衍生链延伸

数字技术大幅缩短了影视衍生品开发周期,加速IP到衍生品转化。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周期通常要半年以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加速了影视作品的传播广度及影视衍生品的开发速度。例如,近期奈飞出品的韩语自制剧《鱿鱼游戏》自9月17日上线以来,不到4个星期,全球观看人数为1.11亿,成为奈飞史上开播观看量最高的剧集。影视剧爆火不到一个月,联名衍生品、相关游戏、线下“椪糖”生意、沉浸式展馆等业态的迅速涌现,加速IP向衍生品的转化。

4.沉浸式娱乐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沉浸式娱乐产业初步构建产业链条。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IP服务商等,无论是IP研发、空间设计还是VR/AR科技、3D全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设备供应逐步完善。中游为产品服务端,VR体验馆、密室逃脱、剧本杀、沉浸式互动体验展等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下游为场景应用端,沉浸式娱乐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综合体和街区、景区、主题乐园、公共文化场馆等文旅场景。

5.云游戏与技术升级引领游戏业提质

游戏业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升级。一是云游戏革新游戏产业模式。云游戏的发展使硬件不再成为桎梏,主机、PC和手机可实现三端合一,极大扩展市场边界。例如腾讯建立Start云游戏平台,在云端完成最耗费硬件资源和功能,从而让玩家摆脱硬件和平台的束缚,实现“随时随地,云端秒玩”。二是引擎技术升级提升游戏品质。虚幻引擎5(UE5)将包含数亿或数十亿个多边形的电影品质的源艺术直接导入虚幻引擎中,可以对场景和灯光变化做出反应,大大提升了界面质量和保真度。

(三)场景多元发展

1.数字技术革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数字修复与智能生成。数字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对破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将数字三维可视化、交互动态图像设计、数字雕塑等理念融入数字文化遗产内容开发。例如三江侗族非遗剪纸图案的数字修复与智能生成,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传统剪纸图案,根据输入的图像进行数字修复或生成新的剪纸图案。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助力文化资源上云与智慧体验。随着5G、人工智能、VR、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应用,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形成云端与现场体验融合的新型传承模式。例如,非遗借助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建立数据库系统化保护、展示、转播,推进了“从在线到到场”的体验式创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重塑了大型沉浸式古代场景,设计“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互动体验,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达到最佳融合。

2.沉浸式体验覆盖文旅新兴消费领域

一方面沉浸式娱乐广泛融入文旅消费场景。融入AR、V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沉浸式娱乐以其强科技感、高互动感契合了文旅消费升级趋势,广泛融入文商旅综合体、文旅景区、夜间消费集聚区等文旅场景建设。例如 苏州“姑苏八点半”通过“文化资源+场景体验+文化消费”的模式,以多媒体声光电、全息等技术创新互动体验,重现千年姑苏之夜的橹声灯影。

另一方面,超级IP转化不断衍生线下沉浸式体验场景。例如,芒果TV《明星大侦探》综艺节目衍生线下实景推理主题馆芒果M-CITY,自带流量的《明星大侦探》IP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探店。“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展基于3000多幅的梵高名画和稿件,通过最新的SENSORY4感映技术、多通道投影设备以及原声系统合为一体,打造超强视觉沉浸盛宴。

3.公共文化服务场景数字化、智慧化升级

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升级。一是融入多媒体与音视频、VR/AR、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二是运用无线射频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文物数据库,使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采用大数据手段进行预约限流、用户画像分析等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三是采用线上云逛展、云直播与线下智慧导览、智能交互体验相结合提升参观体验。

(四)推动灵活就业

1.吸纳大量灵活就业

在疫后复苏较为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数字文化就业承担起“蓄水池”和“缓冲器”的功能。短视频、直播等平台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缩小了数字鸿沟,且不受时空限制,推动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实现了灵活就业。《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8月-2020年8月,抖音带动就业机会3617万个。《阿里巴巴全生态就业体系与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淘宝“村播计划”启动一年带动5万多新农人加入直播。

2.催生多种新型岗位

数字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催生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多种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对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2020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网络文学作者累计超过2130万人。人社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员从业规模超50万,但只有15%的电子竞技岗位处于人力饱和状态,预计未来5年电子竞技员需求达200万。

(五)提升社会治理

1.网络安全不断优化

在数字媒体助力下,网络投诉与举报渠道日益畅通,网络安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 年上半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举报 7522.5 万件,较 2020 年同期(8104.6 万件)下降 7.2%。《后疫情时代网络谣言治理社会价值研究报告》表明,单次网络谣言的生命周期更短,其中热度排名前100网络谣言中,单次谣言平均留存时间约5.3天,留存2天以内占18%,38%的网络谣言7天会消弭。

2.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在数字媒体助力下,主流舆论得到引导,网络信息传播得到有序维护,使得舆论环境健康发展。例如,在建党百年期间,数字媒体积极发挥社会责任,引导主流舆论,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河南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大量的现场视频信息、防汛预警信息、求助信息、抢险救援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保障防汛救灾工作稳妥推进。

五、文化数字化的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文化数字化进入纵深阶段,其创作伦理、监管逻辑和制度诉求将会发生转变。一是创作伦理应考虑数据驱动与人本优先的平衡。未来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作领域,追求效率和创意的平衡是绕不开的话题,既需要数据驱动,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率,更需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创作作用和关系网络。二是监管逻辑从结构导向向行为导向转移。互联网文化产业是监管的重点领域,未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既需要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外部效应,更需要开放竞争,监管的重点将从是否形成垄断结果向是否阻碍竞争行为转变。三是制度诉求:“大众化”补贴“大家化”。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文化“大众化”发展,但受审美和文化内涵追求永无境止等因素限制很难促成文化“大家化”,市场机制对于文化“大家化”失灵,需要探索一种机制制度让“大众化”来补贴“大家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宋洋洋,课题组成员:邱子亿、刘一琳、辛婷婷、冯格、陈丹、陈勇男、穆雪姣、常远、郝惟、张孟曦)


【中国夜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中国夜游网"并附带本文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侵权必究;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不代表"中国夜游网"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

相关推荐
随着居民出行需求的提升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照明已不仅是户外亮化的手段,更是丰富夜间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作为深耕专显领域数十年的行业先驱,SHARP/NEC以其先进的技术产品和创新应用,受邀参与多场照明行业盛会,与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及优秀代表共同探索智慧照明的新脉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光影力量。 第十三届照明设计师交流年会暨光工展 追光而行,心向未来。11月...
城市为卷,光影为笔,绘就智慧照明文旅新图景。以“新质驱动下,城市更新与智慧照明文旅的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一城一席谈”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夏普恩益禧视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HARP/NEC)与工程机北区总经销商北京佳视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佳视得)应邀参与,共同探索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城市更新的无限可能。活动期间, SHARP/NEC携手北京佳视得、阿拉丁照明深入市场调研,走...
古运河畔,灯火闪耀。9月12日晚,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相门盛大启幕。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文旅项目,第六届运博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向全世界推介山明水秀的古韵姑苏,展示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全球显示行业领军者SHARP/NEC为本次运博会开幕式提供影像设备支持。十数台女王系列40000流明4K旗舰双色激光工程投影机,以横跨近百米的相门城墙为舞台,恢弘演...
一砖一瓦,承载着徽商故里市声若潮的辉煌印迹;一梁一枋,凝结着四海通商烟火万家的徽韵风华。作为徽商文化发展、兴盛地之一,安徽芜湖古城携手显示行业先行者SHARP/NEC,打造国内首个文旅古城高亮轨道镜户外投影秀,演绎长江巨埠的繁盛过往与“芜限”未来,成为展示徽州文化和魅力的新窗口。抚今追昔,长虹门是芜湖古城最繁华的城门,南北商船、商贾进入芜湖古城的重要枢纽,似长虹横卧,蔚为壮观。新英雄系列双...
4月25-26日,“北京照明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2024北京照明科技论坛暨第五届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在北京隆重召开。夏普恩益禧视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HARP/NEC)应邀参会并倾情支持,与行业专家学者、设计师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聚焦照明领域前沿技术与成果,交流行业发展新态势、新机遇。时值北京照明学会成立四十五周年,SHARP/NEC旗下SHARP MultiSync全球首...
标签模块(3)(1)(2)(1)(1)

标签模块(3)(1)(2)(1)(1)

副标题

特别关注
热点资讯
热门产品
精选专题
光影演艺
沉浸式夜游
元宇宙文旅
3D光影秀
数字体验馆
光影装置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1中国夜间经济报告
遇上元宇宙,文旅更好玩
沉浸式夜游是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光影艺术,开启“身临其境”夜游之旅
艺术与科技共振,开启多维度、多感官沉浸式体验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解道
观点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案例赏析
品牌企业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